五月初五端午節,正是九毒日之首,五毒月到底有多毒?男女禁忌不可不知

農曆五月初五,是我國一年一度的端午節。端午節是民間傳統的節日,歷史上也叫端陽節、天中節。那麼端午節五毒都是哪五毒?人們又是如何除五毒的?端午節驅凶辟邪是這個節日的重頭戲,主要有插菖蒲、艾葉以驅鬼,薰蒼術、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等。

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,每到這一天,各家各戶吃粽子、掛艾葉。但是在古人看來,端午節有許多特別的忌諱,如果不小心觸犯,可能會帶來厄運。那麼端午節有什麼禁忌事宜呢?

農曆五月俗稱毒月,其中更有九天傷身損氣耗精元的日子,就是古代所謂的九毒日。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,也因此這一天有許多喝雄黃酒、插艾草……等避邪驅毒的儀式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古代有習俗,五月讓婦女回娘家住一個月,其中的九毒日更要慎重,九毒日包括五月的 初五、初六、初七、十五、十六、十七、廿五、廿六、廿七,民俗中認為這幾日不能同房。

「十四」為天地交泰日,一共十天。這十天內,務必端容肅己,嚴禁殺生、行淫,否則嚴重傷身損氣耗精元,《黃帝內經》上有專門的記載。

而端午為九毒首日,毒氣攻身,邪氣旺盛,又傳說為天地交泰之日,非常不適合男女交歡,故古訓嚴禁房事,這個並不是迷信,而是非常自然的科學道理。

因為天地氣場不正的時候,必然會影響到人的身心,所以如在九毒日房事,必須會中邪毒傷身體。而古人為了防止有些人貪戀性慾,不能自持而犯了禁忌,把這天定為「歸寧日」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歸寧就是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親。夫妻分開,這樣就從客觀上,消除了不慎房事的條件,也保障了當事人的身體健康。

忌惡日:自古人們認為農曆五月為「惡月」,農曆五月初五的「重五」更是個不吉利的日子,所以這天又有「躲午」的習俗,即周歲以內的嬰兒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,以逃脫災禍。

忌游泳:有些地方在這一天忌游泳,尤其忌到曾經溺死過人的地方游泳,人們認為在端午節那天「溺死鬼」最凶,要找替身「還陽」。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讓其分享,免其作祟的習俗。

忌吃娘家粽子:古代女兒出嫁,長住丈夫家,難得見到自己父母。從唐朝開始就有端午回娘家的習俗。流傳著出嫁的閨女在端午節之前回婆家,但是不能在娘家過端午節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嚴禁房事:古人認為天地氣場不正的時候,必然會影響到人的身心,所以如在九毒日房事,因此古訓嚴禁端午房事,並且規定從五月初一到初五,女子應該歸甯,在父母家度過。

忌舉行喜慶活動:端午節最重要的內容,就是祭祀先人。而祭祀時難免產生悲傷,因此這天是不適合向別人說祝福的,當然也不適合舉行和參加開業、結婚、慶典等喜慶活動。

忌出遠門:端午節家裡有老人的不要出遠門,這一天老人都不會讓兒女出遠門,儘量在家呆著,有家人一起聚聚的意思,陪陪老人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端午節不僅是重五惡日,而且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大,因此關於孩子的禁忌就比較多,兒童在端午節當天早上要吃兩個鴨蛋,並且在兒童身上灑雄黃酒,以驅蟲避邪,保障健康。

在古人的觀念中,五月是「惡月」,而五月初五更是惡中之惡,這一天被視為大凶的日子。因此在這天,未滿周歲的小孩要送到外婆家躲避災禍,俗稱「躲五」。

在北方一帶,小孩子有佩戴香包,驅邪平安的習俗。而且小孩子戴的香包是不能丟失,傳說如果小孩子丟失了佩戴的香包,一年之內會有大災。端午節過了以後,小孩子要將所戴的香包扔到水裡,這樣才能免除火災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《史記孟嘗君列傳》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,在五月五日出生。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,認為「五月子者,長於戶齊,將不利其父母。」《風俗通》佚文,「俗說五月五日生子,男害父,女害母」。

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,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「鎮惡」。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,從小寄養在宮外。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,是普遍現象。從先秦以後,此日均為不吉之日。

這幾個忌諱在如今看來,雖然有些看似迷信,但經過上千年依然能夠流傳下來,必然有其中的智慧。當然,每個地方的習俗都不盡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