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中國佛教是大乘佛教和藏傳佛教?東南亞的叫小乘佛教?

佛教發展於印度,阿育王時代派遣多位法師向各地和國外傳播發展,逐漸在各地形成了不同部派。按照流傳線路來看,基本可分兩個方向。古印度大陸的各個部派,向北方流傳的,陸路的經過中亞細傳到中國內地,或海路從印度南方傳到中國的南方再傳往中原一帶,形成漢傳佛教,這就是大乘佛教。再傳到韓國、日本、越南等地。晚些傳入西藏地區的成為藏傳佛教。以上為北傳佛教。

另一個部派是分別說系的銅碟部,傳到斯里蘭卡,然後再傳到東南亞的緬甸、泰國、柬埔寨、寮國,及中國雲南傣族等地區,屬於南傳佛教。根據南傳佛教的定義,南傳佛教統一稱為上座部佛教,也就是小乘佛教。北傳佛教的特色是兼融並蓄;弘法者只要說得圓融無礙,不妨博引各派教法。 南傳佛教的特色則是保守傳統;弘法者必須謹守在固有教義的範疇內作解釋,不能摻雜其它思想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所謂「乘」,是梵文yana(音譯「衍那」)的意譯,有「乘載」或「道路」之意。大約在公元1世紀左右,印度佛教內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學說和教義教規的派別。這些佛教派別自稱他們的目的是「普渡眾生」,他們信奉的教義好像一隻巨大無比的船,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此岸世界到達涅磐解脫的彼岸世界,從而成就佛果。所以這一派自稱是「大乘」,而把原來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貶稱為「小乘」。但是這一稱呼,「小乘」佛教派別本身是不承認的,例如現在緬甸、泰國、伊斯蘭卡等國的佛教,一直稱為「南傳上座部佛教」。

大乘和小乘的區別,表現在許多方面。首先,在對於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,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、導師,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。大乘佛教則把釋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、法力無邊、全知全能的佛,並且認為除釋迦牟尼佛外,在三世(過去、現在、未來)十方(東南西北,四維上下)有無數的佛。其次,在修持方法上,小乘佛教主張修戒、定、慧「三學」(通過守持戒律,修習禪定而獲得智慧)、「八正道」(八種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法)。大乘佛教則除了「三學」、「八正道」外,還偏重於修習包括「六度」、「四攝」在內的「菩薩行」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說他們的區別,首先從一個小問題說起:人性和神性。人有人性,神有神性。那麼人有沒有神性?不好說,說不清楚。舉個例子,基督教裡面的耶穌是人還是神?說他是神,可他是人類女人瑪麗亞生的;說他是人,可他老爸是上帝;更有和稀泥的說即是人又是神。所以基督教會只能模糊解釋為「三位一體」這個概念。在這點上伊斯蘭教就分的很清楚,真主安拉是唯一神,先知默罕默德只是真主的使者,是人。對神是信仰,對先知是尊敬。

再回來說佛教。一般通俗的說法是小乘佛教只求自己解脫,不渡眾生。大乘佛教要普渡眾生。這種說法大家一聽就會想:小乘佛教絕對的差評啊,自私自利啊。其實這個說法的表面意思對,內涵沒說清楚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剛才討論的人性和神性的問題,在佛教里可以理解為人性和佛性。那麼人有沒有佛性?小乘佛教里說沒有。人是人,佛是佛。所以小乘佛教認為,人不可能成佛,最多只能修到羅漢的果位,把自己解脫出來。所以他們當然也不可能度別人。——好比說,你自己就是個二把刀,你還叭叭的給別人上課呢?並不是像一般人說的小乘佛教徒只願意成羅漢,不願成佛。而是他們認為根本達不到。

而大乘佛教認為,人性中本來就有佛性,只不過被迷住了,沒有被發現和開發出來。當經過修行之後,就有可能被開發出來,所謂「明心見性」。所以我們通過修行能夠成為羅漢,甚至菩薩。如果能夠全部引發,圓滿顯現,那就成佛了。所以自然我們可以普渡眾生,因為我們自身就有無上正等正覺的可能性。

這是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簡單區別之一。